知識與實踐並存,樂趣與成長相伴——星空体育中国生物學學科文化節係列(二)
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”近期,在繁忙的學習(xi) 生活之餘(yu) ,基於(yu) 培養(yang) 學科素養(yang) ,拓展學生知識麵、開拓學生視野、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原則,生物學教研室在生物學科節期間,帶領學生們(men) 開展了一係列豐(feng) 富多彩的社團活動。這些活動不僅(jin) 是一次科學探索的實踐,更是一次對自然生態深刻理解的旅程。
(一)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
走進自然,科學統計
在呂鵬飛、楊彬彬、穆萌萌等各位老師的帶領下,學生來到實驗田對校園植物群落展開了實地調查,采用樣方法、直接計數法,對校園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初步統計,甚至對一些微小的生物也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記錄。利用手機掃描識物和植物圖鑒手冊(ce) ,對常見的校園植物進行了物種識別與(yu) 鑒定,並將植物身份證做成了明信片。
實地操作,收獲滿滿
同學們(men) 帶著滿腔的熱情和科學的嚴(yan) 謹態度,深入到各自的采樣點,分組合作分別設置了不同大小、不同形狀的樣方,並在每個(ge) 樣方內(nei) 仔細統計植物或昆蟲的種類和數量。通過對比不同樣方的數據,同學們(men) 發現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種群密度存在顯著差異,從(cong) 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環境因素對生物種群分布的影響。
(二)土壤小動物豐(feng) 富度的調查實驗
微觀探索,土壤秘密
土壤是地球上最為(wei) 豐(feng) 富和重要的生物棲息地之一,在不起眼的土壤中,隱藏著一個(ge) 豐(feng) 富多彩的小動物世界。為(wei) 了深入了解和探究這些土壤中小動物的豐(feng) 富度和多樣性,高二年級老師帶領學生利用自製的取樣器,深入土壤深處,在校園內(nei) 的不同地點采集了各種各樣的土壤小動物。
生態保護,從(cong) 我做起
同學們(men) 使用實體(ti) 顯微鏡、放大鏡等工具仔細觀察土壤中的每一個(ge) 微小生物,記錄它們(men) 的形態特征和行為(wei) 習(xi) 性。通過分類,他們(men) 能夠識別出不同種類的線蟲、蟎蟲、跳蟲、蚯蚓以及其他小型節肢動物。通過對比不同地點的土壤樣本,同學們(men) 發現土壤小動物的豐(feng) 富度與(yu) 土壤質地、植被類型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(guan) 。活動過後,學生感悟到,盡管這些小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視,但它們(men) 在維持土壤健康和生態平衡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(三)調查溫室大棚內(nei) 環境條件對冬季農(nong) 作物生長的影響
溫室效應,助力生長
我們(men) 走進了學校的溫室大棚,對大棚內(nei) 植物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。通過對比大棚內(nei) 外植物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狀況,我們(men) 深刻體(ti) 會(hui) 到了教材中所學的光照、溫度、濕度、通風條件等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。
科學管理,提高產(chan) 量
在調查過程中,我們(men) 還學習(xi) 了大棚植物的管理技巧。通過合理控製溫度、濕度和光照條件,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的產(chan) 量和品質。此外,定期施肥和病蟲害防治也是確保大棚植物健康生長的關(guan) 鍵。這一環節不僅(jin) 讓我們(men) 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還為(wei) 我們(men) 今後的農(nong) 業(ye) 生產(chan) 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。
(四)觀察植物的向光性實驗
追逐光明,見證奇跡
植物是如何感知光線並朝著光源方向生長的呢?植物向光性是指植物為(wei) 了更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,會(hui) 自發地朝著光源方向生長的一種自然現象。為(wei) 了深入研究這一現象,同學們(men) 精心挑選了幾盆生長旺盛且健康的植物,將其放在窗台上,感受單側(ce) 光的照射。
接下來的幾天裏,老師和同學們(men) 每天都仔細地觀察並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些植物明顯地朝著光源的方向彎曲生長。這一現象不僅(jin) 讓我們(men) 對植物的生長適應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,還讓我們(men) 深刻體(ti) 會(hui) 到植物為(wei) 了獲取光照所展現出的驚人生命力。
深入思考,探索機理
通過這次實驗,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植物向光性的重要性。植物通過向光性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資源,從(cong) 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,促進自身的生長發育。這一發現不僅(jin) 對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(yi) ,也為(wei) 我們(men) 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照顧植物提供了寶貴的參考。
(五)“標記重捕法”模擬實驗
模擬實驗,揭秘生態
為(wei) 了更直觀地理解“標記重捕法”在動物種群密度調查中的應用,楊彬彬老師精心組織了一次模擬實驗。在這次實驗中,同學們(men) 使用了不同顏色的豆子分別代表某種未標記和已標記的動物個(ge) 體(ti) ,隨後,同學們(men) 將這些豆子隨機放入容器中混合均勻,模擬自然環境中的動物種群分布通過計算被標記個(ge) 體(ti) 占種群數量的比例,估算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。通過這種方式,他們(men) 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了教材中“標記重捕法”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驟,也更好地掌握了這種方法在實際調查中的應用。
“社”彩繽紛 “團”聚逐夢,一係列社團活動的開展,讓同學們(men) 不僅(jin) 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,還鍛煉了自己動手能力、增強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,提高了對生物學學科學習(xi) 的積極性和主動性。未來,生物學教研室會(hui) 在生物學學科節活動的設計上更加精益求精,為(wei) 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。讓我們(men) 期待下一次的社團活動,繼續與(yu) 生物世界親(qin) 密接觸!
撰稿:楊彬彬 穆萌萌
審核:趙正文 曹素娜
終審:陳愛紅